[大美中国·吴堡县:黄土沟壑间振兴密码]
当第一缕晨光穿过黄河十八弯的波光粼粼时,吴堡县的青砖瓦与黄河的水色相得益彰,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正在缓缓展开。这个位于黄土高原和黄河臂弯的陕北县,在2023年入选国家农村振兴重点县名单后,在“文化旅游融合+生态经济”的双轮驱动下,书写了新时期农村发展的辉煌篇章。
(1)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 在吴堡县博物馆青铜展厅,商周时期的“子中姜盘”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秘。这个曾经出土过《诗经》重要注释版的地方,至今仍保留着12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“社火闹新年”、“砖雕传技艺”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吴堡的方言保留了战国时期的古汉语发音,让语言学家惊叹“这里藏着中原文明的活化石”。
(2)黄河生态绿色发展样本 沿着黄河大堤骑行,两岸的“金沙滩”和“绿林坡”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吴宝人创新实施的“生态银行”模式令人耳目一新:村民将零散土地投资合作社,政府统一流转后种植抗旱作物,亩均年收入从300元跃升至2000元,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。三年内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12个百分点。
(3)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 在吴宝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间,00名学生使用3D打印技术恢复战国错误的金银技术,传统与现代对话,体现在县18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保护:社会火脸元素融入时尚设计,砖技术嫁接文化创意产品,让青年文明,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力交易超过3.2亿元,成为县经济的新引擎。
(4)红色记忆的继承和升华 在吴堡革命纪念馆,黄晋绥日报原件与数字展示相得益彰。这个“中国解放区模范县”保留了“吴堡公学”的红色教育传统。近年来,通过打造“重走长征路”现场课堂,开展了“老兵故事进课堂”活动,红色文化渗透了3万多名青少年的心灵。
(五)数字村未来图景 夜幕降临时,吴堡县西部的智能农业园区点亮了星星。在无人农场,人工智能检查机器人正在监测1万亩枣林的生长指标;在云直播室,村民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手工艺品。这种“数字+传统”的融合,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量同比增长267%,构建了城乡要素流畅的“数字桥梁”。
站在黄河大转弯的观景台上,吴堡县以其独特的“黄土高原水韵”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。从青铜器上的饕餮图案到数字时代的代码,从黄河船工的号码到电商平台的叮咚,这片古老的土地始终坚守在变革中,在创新中传承。当新时代的晨雾消散时,吴堡人用行动证明,真正的“美丽中国”不仅在于山川的壮丽。更重要的是,千万人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最美奋斗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